《计算机网络》是2015年9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席振元、王晓菊、万雪芬。
书籍信息
作者:席振元、王晓菊、万雪芬
定价:36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10775
出版日期:2015.09.01
印刷日期:2015.08.25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第1~7章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网络层与网络互联、传输层、Internet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等内容,第8章是实验指导,包括11个网络软硬件配置实验。各章附有丰富的习题。在内容组织上,既注重介绍网络知识原理,也注重网络的实际应用,实验指导全面详细,力求反映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也适合广大网络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
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与组成1
1.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3
1.1.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4
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6
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6
1.2.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6
1.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
1.3.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10
1.3.2OSI参考模型12
1.3.3TCP/IP模型14
1.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应用模型16
1.4.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16
1.4.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模型18
习题20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23
2.1数据通信系统23
2.1.1数据通信系统模型23
2.1.2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4
2.1.3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25
2.2数据通信方式27
2.2.1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27
2.2.2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28
2.2.3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28
2.3数据传输技术29
2.3.1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宽带传输29〖1〗计算机网络目录〖3〗2.3.2数据编码技术30
2.3.3多路复用技术34
2.4数据交换技术38
2.4.1电路交换38
2.4.2报文交换38
2.4.3分组交换39
2.4.4高速交换技术40
2.5传输介质41
2.5.1有线传输介质41
2.5.2无线传输介质43
2.6物理层接口及标准44
2.6.1物理层概述44
2.6.2EIA RS232C协议45
2.7宽带接入技术46
2.7.1xDSL接入技术47
2.7.2光纤同轴混合网接入技术48
2.7.3光纤接入技术49
习题51
第3章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54
3.1数据链路层54
3.1.1概述54
3.1.2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55
3.2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56
3.2.1PPP协议的特点56
3.2.2PPP协议的帧格式58
3.2.3PPP协议的工作状态59
3.3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60
3.3.1局域网概述60
3.3.2局域网参考模型60
3.4以太网62
3.4.1CSMA/CD协议62
3.4.2网络适配器与硬件地址65
3.4.3以太网麦金塔帧的标准格式67
3.4.4循环冗余校验码68
3.4.5传统10Mb/s以太网69
3.5集线器和交换机71
3.5.1集线器71
3.5.2网桥73
3.5.3交换机76
3.5.4虚拟局域网80
3.6高速局域网83
3.6.1快速以太网83
3.6.2千兆以太网84
3.6.3万兆以太网86
3.6.4FDDI网络86
3.7无线局域网89
3.7.1基本概念89
3.7.2无线局域网的组成90
3.7.3IEEE 802.11体系结构92
习题95
第4章网络层与网络互联/99
4.1网络互联概述99
4.1.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99
4.1.2网络互联的基本要求99
4.1.3网络互联的形式100
4.2网络层的主要功能101
4.3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104
4.3.1面向连接的服务与无连接服务104
4.3.2虚电路子网与数据报子网的比较106
4.4IP协议106
4.4.1IP协议的特点106
4.4.2IP数据报107
4.4.3IP数据报的封装与分段109
4.4.4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110
4.4.5IP地址111
4.5ARP协议与RARP协议115
4.5.1地址解析协议ARP115
4.5.2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116
4.6ICMP协议116
4.7路由技术基础118
4.7.1路由器118
4.7.2RIP协议122
4.7.3OSPF路由协议125
4.7.4外部网关协议BGP128
4.8IPv6协议129
4.8.1IPv6概述129
4.8.2IPv6数据报文格式129
4.8.3双栈操作和隧道技术130
习题131
第5章传输层/136
5.1传输层概述136
5.1.1传输层协议等级137
5.1.2传输层功能138
5.1.3TCP/IP的传输层控制协议139
5.2用户数据报协议140
5.2.1UDP端口140
5.2.2UDP的报文结构141
5.2.3UDP伪报头及校验和的计算142
5.2.4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143
5.2.5UDP协议的特点144
5.2.6端口的查看144
5.3传输控制协议TCP145
5.3.1TCP协议的特点145
5.3.2TCP套接字147
5.3.3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148
5.4TCP的传输控制150
5.4.1流量控制基本原理150
5.4.2TCP滑动窗口153
5.4.3糊涂窗口综合征154
5.4.4TCP的计时器155
5.4.5TCP的超时重传机制157
5.5TCP的拥塞控制158
5.5.1拥塞现象及产生原因158
5.5.2TCP拥塞控制算法159
5.6TCP的传输连接管理163
5.6.1TCP连接的建立163
5.6.2TCP连接的关闭164
5.6.3TCP状态转换165
习题167
第6章因特网技术与应用/171
6.1因特网的产生及主要应用171
6.2域名系统172
6.2.1域名地址的构成172
6.2.2域名管理系统175
6.2.3IP地址与域名之间的对应关系与查询方法177
6.3万维网178
6.3.1万维网概述178
6.3.2统一资源定位符179
6.3.3超文本传送协议180
6.4文件传输协议183
6.4.1断点续传概述183
6.4.2FTP基本工作原理184
6.5电子邮件185
6.5.1电子邮件概述185
6.5.2电子邮件传送和读取的主要协议185
6.5.3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重要步骤186
6.5.4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协议187
6.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188
6.6.1动态主机配置概述188
6.6.2DHCP的配置事项189
6.6.3DHCP服务器的工作要点190
6.6.4DHCP协议过程190
6.7远程终端协议TELNET191
6.7.1TELNET概述191
6.7.2TELNET的工作原理192
习题193
第7章网络安全/196
7.1网络安全概述196
7.1.1网络安全的含义196
7.1.2网络攻击类型197
7.1.3网络攻击的方法198
7.1.4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200
7.2密码技术基础202
7.2.1数据加密概述202
7.2.2数据加密标准204
7.2.3公钥密码体制205
7.3身份认证206
7.3.1身份认证概述206
7.3.2数字证书209
7.3.3USB Key认证210
7.4数字签名211
7.4.1数字签名概述211
7.4.2基于RSA的数字签名213
7.4.3特殊的数字签名214
7.5网络安全防范技术215
7.5.1防火墙技术215
7.5.2入侵检测技术220
7.5.3病毒防范技术221
习题222
第8章实验指导/225
实验一网线的制作225
实验二TCP/IP属性配置230
实验三局域网组网与VLAN的划分237
实验四路由器的静态路由配置239
实验五路由器的动态路由配置244
实验六代理服务器的设置246
实验七DNS服务器的配置251
实验八Web服务器的配置258
实验九FTP服务器的配置263
实验十DHCP服务器的配置269
实验十一网络协议TCP/IP分析275
参考文献/280第1章软件工程概述/1
1.1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1
1.1.1软件危机1
1.1.2软件危机出现的原因3
1.1.3软件工程的发展4
1.2软件工程的概念5
1.2.1软件工程的定义5
1.2.2软件工程的目标6
1.2.3软件工程的实施原则8
1.2.4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9
1.3软件与软件过程10
1.3.1软件的概念11
1.3.2软件的分类12
1.3.3软件生命周期13
1.3.4软件过程15
1.4软件过程模型16
1.4.1瀑布模型16
1.4.2原型模型17
1.4.3增量模型18
1.4.4螺旋模型19
1.4.5喷泉模型20
1.4.6敏捷过程模型20
1.4.74GT过程模型22
1.4.8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23
1.4.9Rational统一建模过程24
1.4.10微软解决框架过程模型25
1.5软件开发方法26
1.5.1结构化开发方法27
1.5.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27
1.6案例描述28
1.6.1简历信息自动获取和查询系统28
1.6.2试卷自动生成系统29
1.7本章小结30
习题31
第2章软件需求工程/33
2.1软件需求的基本概念33
2.1.1需求分析的任务33
2.1.2需求分析的原则34
2.1.3需求分析的内容35
2.2需求工程的过程36
2.2.1需求工程中的参与人员36
2.2.2可行性研究37
2.2.3需求工程过程中的活动39
2.2.4需求工程的管理40
2.3需求获取技术41
2.4结构化需求分析和建模43
2.4.1结构化需求分析概述44
2.4.2面向数据的数据建模44
2.4.3面向数据流的功能建模46
2.4.4面向状态转换的行为建模50
2.4.5数据字典51
2.4.6加工逻辑53
2.5案例——“简历自动获取和查询系统”的需求建模54
2.5.1数据建模——ER图描述54
2.5.2功能建模——数据流图55
2.5.3行为建模——状态转换图56
2.5.4数据字典57
2.5.5加工逻辑——PDL语言的描述57
2.6需求评审58
2.6.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文档58
2.6.2需求评审标准及需求验证61
2.6.3需求变更管理63
2.7本章小结64
习题64
第3章软件设计基础/66
3.1软件设计概述66
3.1.1软件设计与软件需求66
3.1.2软件设计的任务67
3.1.3软件设计的原则69
3.2软件体系结构设计70
3.2.1体系结构设计概述70
3.2.2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仓库模型70
3.2.3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结构71
3.2.4层次模型73
3.2.5管道与过滤器模型74
3.3模块化设计75
3.3.1软件模块化与分解75
3.3.2抽象76
3.3.3信息隐藏76
3.3.4模块独立性77
3.3.5启发式规则79
3.4界面设计82
3.4.1界面设计的任务82
3.4.2界面设计的原则83
3.4.3界面设计的特性84
3.4.4MVC模型84
3.5软件设计评审85
3.5.1软件设计规格说明文档85
3.5.2软件设计评审标准89
3.5.3软件设计验证90
3.6本章小结91
习题92
第4章结构化设计方法/93
4.1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93
4.2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94
4.2.1层次图和结构图94
4.2.2变换分析法96
4.2.3事务分析法100
4.2.4混合分析法101
4.3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102
4.3.1Jackson图102
4.3.2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103
4.4案例——“简历自动获取和查询系统”的数据流设计方法106
4.4.1用变换分析法进行设计106
4.4.2用事务分析法进行设计107
4.4.3两种方法的比较108
4.5结构化详细设计的工具109
4.5.1程序流程图109
4.5.2盒图(NS图)110
4.5.3问题分析图(PAD图)111
4.5.4判定树113
4.5.5判定表113
4.5.6详细设计工具的比较114
4.6本章小结115
习题116
第5章软件实现/118
5.1程序设计语言118
5.1.1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118
5.1.2程序设计语言的特性119
5.1.3选择程序设计语言120
5.2程序设计风格122
5.2.1程序编排和组织的准则122
5.2.2程序设计的效率126
5.3代码复用127
5.4代码评审129
5.5本章小结132
习题133
第6章软件测试/136
6.1软件测试基础136
6.1.1软件测试概念136
6.1.2软件测试过程模型137
6.1.3软件测试原则139
6.1.4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工作流程141
6.1.5软件测试信息流143
6.1.6软件测试技术分类143
6.2白盒测试145
6.2.1逻辑覆盖145
6.2.2循环测试148
6.2.3路径测试149
6.3黑盒测试152
6.3.1等价类划分152
6.3.2边界值分析154
6.3.3错误推测法154
6.3.4因果图法155
6.4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比较157
6.5软件测试策略158
6.5.1单元测试158
6.5.2集成测试161
6.5.3确认测试164
6.5.4系统测试165
6.6调试167
6.6.1软件调试过程167
6.6.2软件调试方法168
6.7软件测试报告169
6.7.1软件测试说明169
6.7.2软件测试报告170
6.8本章小结171
习题172
第7章统一建模语言统一建模语言/174
7.1UML的发展174
7.1.1UML的产生174
7.1.2UML的构成175
7.1.3UML的特点176
7.2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176
7.3UML视图182
7.4UML的图和模型元素183
7.4.1用例图183
7.4.2类图185
7.4.3包图186
7.4.4状态图187
7.4.5活动图187
7.4.6顺序图189
7.4.7协作图190
7.4.8构件图191
7.4.9配置图192
7.5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192
7.5.1关联关系193
7.5.2泛化关系196
7.5.3依赖关系199
7.5.4实现关系200
7.6UML的通用机制200
7.6.1修饰201
7.6.2注释201
7.6.3规格说明201
7.6.4扩展机制202
7.7基于UML的软件过程203
7.8本章小结205
习题206
第8章面向对象分析/207
8.1面向对象分析概述207
8.1.1传统软件过程中的不足207
8.1.2面向对象的特点208
8.1.3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209
8.1.4面向对象分析的3类模型209
8.1.5静态模型的5个层次210
8.2建立功能模型(用例模型)211
8.2.1识别参与者212
8.2.2识别用例212
8.2.3识别用例间关系214
8.2.4用例描述文档215
8.3建立静态模型(对象模型)216
8.3.1识别类与对象216
8.3.2划分主题218
8.3.3确定结构219
8.3.4确定属性220
8.3.5确定服务221
8.3.6类图描述文档221
8.3.7包图描述文档222
8.4建立动态模型223
8.4.1建立顺序图及其描述文档223
8.4.2建立状态图及其描述文档225
8.4.3建立协作图及其描述文档226
8.4.4建立活动图及其描述文档227
8.5本章小结229
习题229
第9章面向对象设计/231
9.1面向对象设计概述231
9.1.1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关系231
9.1.2面向对象设计原则232
9.2精化类及类间关系233
9.2.1设计类的属性233
9.2.2设计类的方法234
9.2.3设计类间泛化关系235
9.2.4设计关联类236
9.3数据设计237
9.3.1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设计237
9.3.2基于其他方式的数据设计239
9.4人机交互设计240
9.5建立实现模型241
9.5.1构件图及其描述文档241
9.5.2配置图及其描述文档243
9.6设计模式简介244
9.6.1概述244
9.6.2Singleton模式245
9.6.3Abstract Factory模式247
9.6.4Mediator模式249
9.6.5Adapter模式251
9.6.6Iterator模式253
9.6.7State模式256
9.7面向对象的测试258
9.7.1面向对象测试概述258
9.7.2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259
9.8本章小结261
习题262
第10章软件维护/265
10.1软件维护概述265
10.1.1软件维护的任务265
10.1.2软件维护的特点266
10.1.3软件维护的分类266
10.2软件维护过程267
10.2.1软件维护方式268
10.2.2软件维护管理的基本内容269
10.2.3维护中存在的问题273
10.2.4维护活动记录274
10.3软件的可维护性275
10.3.1可维护性因素275
10.3.2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276
10.4逆向工程278
10.5本章小结280
习题281
第11章软件项目管理/282
11.1软件项目管理概述282
11.1.1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内容282
11.1.2软件项目管理目标283
11.1.3软件项目管理的4P观点284
11.2软件项目规模度量285
11.2.1代码行技术286
11.2.2功能点计算287
11.2.3代码行与功能点间的转换290
11.3软件项目估算291
11.3.1代码行和功能点的其他估算模型291
11.3.2专家估算模型291
11.3.3Putnam模型292
11.3.4COCOMO模型292
11.3.5项目估算模型的小结295
11.4项目进度管理295
11.4.1项目进度控制295
11.4.2甘特图296
11.4.3工程网络图297
11.5项目风险管理298
11.5.1软件风险概念299
11.5.2风险管理过程299
11.6项目质量管理302
11.6.1软件质量因素303
11.6.2软件质量保证活动307
11.6.3软件质量保证计划308
11.7软件配置管理309
11.7.1软件配置项310
11.7.2配置管理过程310
11.7.3软件配置管理计划313
11.8项目人员组织管理315
11.8.1团队组织315
11.8.2团队组织方式315
11.9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317
11.9.1基本概念317
11.9.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级319
11.9.3关键过程域319
11.10本章小结320
习题321